《這是上週的紀錄》
玩起來沒節制的小孩,今天跟同伴在公園玩「丟擲炸彈」遊戲,一開始撿拾樹枝互相攻擊(假裝的),我擔心他們一個不小心揮到對方,禁止他們拿樹枝互揮,之後他們撿拾小果實跟落葉玩起「丟炸彈」遊戲。
媽媽還是想要禁止,我跟他說了兩次不要這樣砸,小孩說好,但下一秒又忘了,之後孩子手中握著一顆小果實追逐同伴,並在溜滑梯下,往站在溜滑梯上的同伴身上丟,同伴閃開,砸中現場一位爸爸的臉。
這位爸爸當場震怒,怒氣沖天大吼我孩子:說 • 道 • 歉!
我孩子嚇到愣住,對方又大吼大叫:
說道歉,不會嗎?
你不會說道歉嗎?!
是不會說是不是!!(眼睛已噴火)
我覺得對方已經快被怒火吞噬,而且我小孩應該有點被弄到不想說道歉了,趕緊走過去,我走到一半那位爸爸還不斷在逼迫我兒子道歉(惡狠狠的眼神),在我抵達前,我兒子在萬般羞愧的情境下,還是放下自尊鼓起勇氣很小聲說了抱歉。
對方則是繼續怒瞪著他,要他更大聲一點.....
媽媽在此時走到現場,抱著我孩子,請他先放下手上樹枝,淡定的問他,是否有跟對方道歉。
我當然聽到他說了,對方也聽到了,我是在提醒對方,小孩已經說了,他媽媽在這裡,你差不多可以了。
過後孩子悻悻然說,我不要玩了!
我不想要玩了!
我很心疼,一路一直到家,幫他洗澡,到他睡覺,都放不開一種窒悶的感覺,無法不在乎。每個人都不是天生會當父母,都在碰撞中,跌倒,從失敗中累積更多經驗,每個人有不同教育理念,我知道今天我遇到那個教養碰撞了,無論遇到什麼狀況,我們都不會直接嘶吼別人的小孩,但是那個人會,我要怎麼告訴我的孩子,這樣是不對的,又或者沒有對與不對,而是所處階層文化浸潤後的一種選擇,是一種層次。
雖然這不是第一次,但是他長大了,具有更好的認知,在公園承接的那一分鐘精神暴力,在這個晚上讓我像困在果凍裡的魚,幾乎難以呼吸,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好監督者,更不是一個很好的保護者,有一點慍怒,跟一點愧責。瞬間也有一絲「我們生氣殺人犯,但我們沒辦法跟他一樣去殺人,所以好人倒霉嗎?」的負面暗黑思想。
然後幾分鐘前,我沈澱下來,又靜靜地思考了一遍。
我想對幾分鐘以前的自己說,人沒有完美,世界瞬息萬變,真的不急著去定義某件事的結果,希望孩子不受傷是正常,但某些成長,必須透過傷害才能完成,每個人都是如此。
我更加冷靜的想起,孩子每次遇到挫折時,我都怎麼引導他,我會跟他說,如果重來一遍,你會怎麼做呢?
所以如果重來一遍,我在公園,會怎麼做呢?
我想我知道該怎麼做了,我明天會跟孩子好好再討論一次,如果我們重新回到昨天的公園,還沒有那個恐怖噴火龍爸爸出現的時候,你會怎麼做呢?(是否會停止丟炮彈遊戲,或選擇安全的地方玩,而不是在有人的地方玩.....?)
如果遇到下一個噴火龍爸爸,你會怎麼做?又或者該怎麼做比較好呢?
或許我們可以先在心裡承認自己的失誤,然後同理對方的驚嚇(突然被果實被打到臉),那麼我們就會發自內心很真誠地問對方:真對不起,我不小心打到你了,你還好嗎?
那麼或許他噴的火,就會弱一些,甚至噴不出火來......
我想我可以教導孩子,真正的強者不會害怕示弱,真正的強者,不會害怕犯下錯誤,因為這些錯誤,我們才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,媽媽也是,我想,明天我就會這麼跟他說。❤️
後記:隔天早上我真的有跟他聊,問他若我們搭時光機回到當時,你會有什麼不同做法?
他很開朗地說:去沒人的地方玩啊!
我再問第二個狀況:如果已經不小心丟到,他也已經噴火了,你會怎麼做?
他停住,我跟他說,其實他應該嚇到了,我們知道他是被嚇到才噴火的,那他為什麼會嚇到呢?
小孩笑著說,因為被丟到了......
嗯,因為你丟到他,雖然不是故意,但還是讓他嚇到了,對吧。
小孩點頭。
所以我們可以關心他,跟他說:對不起,我不小心丟到你了,你還好嗎?(並演示真心跟不真心,態度的差異)
真心關懷,就是很好的情緒滅火器。
如果他還是很生氣呢?
(那就真的不是我們能幫他的事,我們做到我們能做的,他還要繼續兇你媽媽就會跳出來河東獅吼了!🤣🤣🤣🤣)
記者老梁:很多事不是逼孩子一句對不起完就沒事,報導。